昨天

我的父母來找我,前鎮子我透露出想從學校或這個世界逃跑的訊息。過去幾年和家庭的連結我沒有做得很好。他們來了,就如平常一樣陪我,整理一些東西。吃兩頓飯。

吃飯過程中,我的爸爸又開口說起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小孩,是哪個學校的博士畢業。言下之意是:你好好努力,克服困難,等你碩士結束,也給我拿個好學校的博士,讓我伸張一口氣。

那種感覺很差很差…你又回到拿父母的錢工作的感覺,從小就是這樣。你的工作和責任就是榮耀他們。讓他們覺得有面子有成就感,這種責任永無止盡。完全忘記自己是誰了,罪惡感很重。也可以說被照顧的太好了,他們強調給我的環境和資源極好,比起他們求學時的環境,這些我都明白,但其實另一段話就是說著:我希望你也能像某人一樣有成就。

可是被鎖在這種責任裡面,不會快樂。因為這種壓抑,反而讓我在當下失去更多,而不是看到我已經擁有的或可以把握的。僅是看著過去或遙遠的未來。

同時,也要有一種負責的感覺。我回想當年在北科和台科的時候,是因為不喜歡那個環境、那個同儕、那個科系的知識、畏懼自己克服不了困難,只想走簡單的路,不懂得珍惜環境資源和自己的青春還是怎樣才離開呢?

我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並不適合這個行業,也不會想從事這樣的行業。我想過那樣的生活。可是當我進入外文系後,也沒有足夠的努力去爭取我、變成當初想要的樣子…不夠努力,所以現在不夠。因為真心喜歡和適合而來,可是要付出相對應的努力(已經比別人少了,因為知道自己適合做這個的關係)去解決困難和成長、妥協。

當時我一入大學時,就跟高中剛入學時一樣,這些老師和我的爸爸,都緊緊抓住一種態度:來了大學就是繼續升學去考研究所,看某某人研究所考上台清交…所以只要努力你也可以,幾年拿到博士等等。這種令人厭煩的責任感到了大學還沒有終止,彷彿你未曾進入那樣的學府,沒有拿到那個學位,你的責任就沒有結束,人生就不會快樂。

只看著那個結果,而不是過程。國中時看著第一志願,沒有到那邊似乎人生就是屁,不該快樂。高中時看著名校熱門科系,沒有進去似乎就是屁,不該快樂。事實上快樂不起來,連喜歡人的能力都強迫自己失去了。大學時看著名校研究所,似乎沒有進去或沒有出國就是屁,應該鄙視自己。研究所時看著博士班或職場,沒有到某校博士班或月入多少就是屁。

比不完的啊!為什麼不去解決當下的學習問題或人生疑惑,去戀愛或旅遊呢?實地看看社會。

這樣的人生,沒有愛情,沒有友情,沒有親情,沒有溫暖,沒有快樂,沒有誠實面對自己的問題。只有交換。雖然我們所有人都是用時間和勞動在交換著什麼,可是這種被他人期待綁住的努力的交換,非常糟糕。因為你換到的其實是他們會擁有的從世俗概念而來的虛榮感,而不是你自己會很滿意的成就感和滿足自己心願、為他人服務後得到的單純的快樂。最後自己也成了最討厭的人的樣貌。

當然得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讀書人就是盡力把自己的本行弄好。可是我現在浮動和厭煩的感受很強。不知道是迷惘還是些暫時無法解決的挫折問題。

我因為非常厭煩這種態度,所以當時很想離開那樣的地方。不只鄙視自己,也隱約鄙視同學,因為自己不怎麼努力都能考上,當然更不會去珍惜這個學校給我的學習機會、資源和與同儕的相處時間、能學到他們的人生態度或故事。也不珍惜我自己的時間和體力、健康、父母師長給我的關注,當然那些關注雖然是善意的出發和呵護,但造成的結果卻是很糟糕的。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發過誓再也不為這種目標或而為別人讀書,只為了適合自己的事情而做,去嘗試突破難關。不過那之後我一直沒有那麼努力去突破難關了。

我現在又有了類似的感受,想逃跑,因為我感覺到「為了證書而讀、為了證書而解決問題」的感覺開始在身體裡翻滾,也許很大部份是從同儕而來(即使大家對這領域都有些興趣和積累了),也許是從一些挫折或認清實際狀況而來。而不是「因為適合自己,想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而努力。環境的氣氛很重要,但是也可以從自己做起。就是從書中或親自追問老師細節、自己當火車頭,和同學一同努力。我確實喜歡這些東西,可是害怕去付出對等的努力或解決困難。為什麼?我也不知道。

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可以這樣胡鬧或不負責任,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而不去理解自己、解決問題。現在,我得盡量不讓他們擔心了。

Walter Benjamin的思想蠻好的。總結他在Experience短短三頁的文章裡面,講到現實庸俗化後的人失去了一種年輕人臉上看得到的神采。長大後負擔責任,人人戴上面具掩飾自己的想法,毀滅那個單純,而那個面具就叫做經驗。
講到世俗化後的成年人只對年輕人嘲諷,貶低他們的年輕歲月和單純。因為他們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日子,不相信父母所說的。直到長大以後社會讓他們發現父母所說的都是真的,因而對生命更加絕望和嘲諷。這樣的過程也會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可是,重點是必須去體會和盡力去保有那種單純。(若加上我自己的想法,不要留著壞的那面,例如輕狂不負責,要留著好的那一面,很容易快樂、和人交朋友、願意且容易學習)

若倚老賣老,只願意活在自己熟悉安全的範圍裡面。把他們的經驗和價值觀強加於還沒有長大的孩子,讓他們也繼承了父母輩的意志和價值觀,毀了小孩的未來和探索發展的可能性。該讓他們擁有最大資產:時間、體力、單純時,為了自己去探索和努力追求、體驗失敗、保持樂觀。不該用世俗功利的價值觀毀了他們擁有過的最大的資產。即使老練幹練或現實人生是苦難的總和,但是去用美好的心去努力追求夢想,不畏懼失敗的苦痛或計算得失,那個過程會是將來最美好的回憶。沒有這種經驗,縮頭縮尾或繼承父母輩思想的人生等於白活了。

年輕的時候,尤其是在學校的時候,就是要放下父母帶來的功利思想,把握時間去吸收一些優美的想法,給自己一種美好的嘗試體驗。

要記得對於這樣美好的事物付出不用考慮代價,也不用害怕自己的受傷或失敗。那是追求美好的過程中可能有的副產品。只要是用真誠的心而不是世俗的價值觀,盡量往自己的理想層面或對象靠近都行的。我覺得我最近開始有倚老賣老的傾向,用自己的經驗、想法和別人的來給別人的生活放上價值。無論如何,這樣不太好。把我的問題逐一解決再說。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