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並不是以能從環境中獲利多少而做界線

公司一直有招募的困難(不是我開的公司,我還沒到能招人的收入和業務程度),但這件事情在負責招人業務的眼中看起來是被簡化成薪水這個factor最大。對於求職的人也是。

 我又特別提到邊界是因為,一份工作往往是公司內沒有人有能力,或欠缺的抽象事物(非具體可外購的如螢幕、冷氣、或汽油補助)的持續性需求。傳統上公司很容易把這個空缺塞滿她想要的能力,但實際上合適的邊界,就我看來,反而是一個求職者能否在這個空缺裡面生活得滿足且在這階段中,公司和雇員都能獲成長。

很多時候是公司的環境能否賦能,讓本來能力只有初階的能慢慢提升。在通勤範圍內,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和條件,能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意義。

人資往往從公司的角度去思考,會因為"已經結婚有小孩"所以不會輕易離職,可以雇用。這樣的想法出發。 但最近發生的事情,讓我發覺人的邊界並不是薪水,也不是有沒有結婚或有小孩,而是作為一個人,在還活著有影響力的時候,對周遭環境的改善能力。這可能是居住區域,或是工作環境,或者是公民身分,也可能是對於親愛的人心情。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我想很多時候獨善其身都無法做到,是因為我很難調製心情。而不是薪水影響我改造環境或自身技能的能力。對於我能改變周遭環境的有限程度,感到難以調適。另一方面我也完全能理解低薪社會讓人更沒有能力去改善最基本的需求。

這很像,夫妻之間的邊界,並不是一方能從另一方獲得多少好處來決定邊界或是否關係緊密,是否結盟。否則,當這個好處因為種種因素改變,那麼結盟就會崩毀。

我真心希望我開的公司能改善這點,即使我有流程和經驗,但在別人的企業裡往往不被賦權。假設我試過所有的方法都無法改善環境,那確實我的嘗試就算結束了。也應該要心滿意足。

我在這個環境裡面,常常感受到我追求的與大多數人有所不同。雖不能稱為牴觸,但這讓我發現多數人畫出的邊界與我不同,我感到困擾。因為我會不斷去吸收別人不要承受的辛苦事情,但改善系統的部分卻不會被感謝理解或支援。即使我可以看到自己的參與貢獻出的改善,我也不再能以此為樂了。

這表示我需要尋找一個定義得更好的邊界了。

但回到標題,公司這個法人,他的邊界往往是以能從環境中獲利多少做界線。把成本外部化,獲益最大化,以最高效率產出金錢。這表示除非有特定意義,否則公司無法做有利大眾的長期建設,如社會福利、大眾交通、都市規劃、教育醫療。

我所思考和追求的解答,會不會本質上其實無法用公司這種法人達成呢? 原先以為這種政治折衝和不討好的專門事情,就像特殊清潔公司一樣有辦法存在。


留言

Trans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