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為期一周的日本行,讓我大開眼界。大部分的收穫都和事前調查的資訊差不多,差別在於各方面的規模都遠比我想像的更大,大上百倍。
福岡市立博物館內介紹遺跡"鴻臚館" |
缺工的規模、城市建設的規模、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維護、教育和資訊流通管道的完善程度等等,讓我特別有興趣的是,無論古代或是現代,日本對於"民間"發起的交流協會都特別有活力,許多活動是民間起頭以後,政府才開始慢慢收編或建設類似的措施。 民間的協會組織,往往有兩種色彩: 乘載獲利的基本需求(有可行的商業模型),以及完全不求獲利,只是因為喜歡或需要這些文化而形成的交流組織(寺廟、祭典、學者、技術商品交流)。
即使是後者,最終也帶來了人潮和錢潮,但其運作模式或規模完全不同於前者。這給了我更大的啟發,因為這樣的歷史文化學術交流,在台灣尚屬罕見,畢竟台灣有文字的歷史很短,不過400年而已。 因為這樣的交流,使得城市和社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融合與升級,這是一個有機且正向循環的過程,跟現在主打的創業或引進外資這種急功近利的想法完全不同。
這點也證實了我的猜想: 地理位置、形狀或城市規劃的格局,確實會大幅影響外來交流的頻繁和融入程度。以福岡和東京來對比,初次拜訪日本的外國人的感受更是明顯。
福岡是二線城市,跟札幌、仙台、廣島並稱"札仙廣福"。三大都會圈(東京、大阪、名古屋)之後就是這四個二線城市。四個城市彼此的性格或特色都有不同,但福岡很明顯的遠比東京還要更有生活氣息、外國人也是自然而然地融入。(不是觀光客模式、而是真的久居紮根、連樣貌或服飾都有了些微的溫和融合)。也許是自古和大陸、半島的文化交流,福岡當地人(即使是外國面孔和語言)並不像是東京一樣"忍耐並習慣了"誇張的觀光客,而是所有人都很自然的做著日常工作和溫柔的講話、逛街、上學。
相比之下,東京(六本木)除了腳步更快,也能明顯感覺得每個人若不是可被替換的小螺絲釘,就是遠道而來準備開party狂歡的各種奇異外國人或富豪。東京是一個巨大的機械拼盤和party,大概也是外國人拜訪的首站,所以每個人都還保留著原樣,除了讚嘆就是不顧他人眼光的狂歡。不僅如此,東京給人一種強調並維持functional identity樣貌的感受,也就是人們似乎被假定著個體不會改變,必須在固定的身分下永久的做著一樣的事情,否則這個巨大的系統便會無法運作。 但個體會成長、結婚育子或變老生病,即使如此永久保持單身,這個系統裡面的所有前輩或榜樣並不能保證讓所有人會自然而然過上"規律模範"的幸福生活。因為幸福本身是一種往內求取的精神,外在的榜樣是刺激個體反思的契機。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如果不是東京這樣的超大都市,許多特殊的專業職位或天才就無法被賞識或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對東京能夠吸納的人才和豐富度持正向肯定的態度。
如果不是廣大的關東平原可以容納的人口和建設,我想這個系統模式應該不可能被建立起來。只要登上東京鐵塔或Roppongi Hill sky deck就能明白這點。
無論是東京或福岡,我在電車上拍了許多照片,都是"(年輕人)的婚友社"、 "徵求員工"、"學校招生",甚至還有墓園的廣告。可以看到人們(自然人)和企業(法人)的彼此互相依賴、也互相信賴。讓我感到更有趣的是,福岡的遺跡"鴻臚館",是古代日本用來接待來自外國的留學生。這不就是"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的陋室銘嗎? 只是漢字寫的不同。
但那種知識分子追求交流的精神完全相同,不論有沒有國家的金錢支援,人們自然會贊助這樣的組織營運下去。從這個脈絡下去思考,我是在開BnosK後的第四年才有比較明確的感覺,BnosK這樣的組織,應該在東亞扮演什麼樣的腳色。我認為我去福岡真是對了,收穫很多。
傳統上來說,在日本或台灣都有許多"人力仲介",介紹或"拉客"推給企業以後,從企業那裏收取抽成、或是從勞工身上抽取薪水來獲利維持營運。但實際上這並無法真實提升員工或公司的素質,很多時候,人們就像是彼此不適應一樣被放在一起。更慘的還會形成外包"契約員工"。
如果是有一個中間的組織,願意詳細介紹並分類technical writer在各個產業下的的工作技能需求,同時源源不斷地從學校或社會上有工作經驗者,主動找到適合自己調性的技能或產業,那會是很大的貢獻。這樣的組織,和現在跨國人力獵頭或linkedin關鍵字訂閱找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他比較像是一個學院或社團,所有人分享彼此知道的,學習真正關鍵的差異之處,自然會有適材適用的情況和幸福感產生。最重要的是,絕對不能如現今的獵人頭或仲介這樣的抽成或收費。
我仍在構思怎麼在這過程中確保公司的營業機密性,但我會參考如賽珍珠基金會這樣的方式,會有類似"家訪"企業,以及配對或廣告的方式。讓學子或正在考慮轉職的人,能聯繫上它們或是在入職之前,就明白自己未來需要的技能和成長軌跡。
我把鉑諾思科BnosK打造成一個能更詳細介紹technical writer職缺和技能的地方,至於金錢方面,目前還是完全仰賴我的支援。如果資料真的豐富起來後,我知道如雜誌新聞這樣的訊息訂閱本身並沒有賺頭,屆時我再來考慮怎麼獲利。比起獲利,我現在更有興趣的是,如果能像古代的僧人一樣留學或交流訊息,從後台資訊來看,確實有人會查到相關資訊來。那真的會非常有趣和幫助社會很大。 那種成就感並不是在寫文只為了廣告曝光獲利。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我期許鉑諾思科(BnosK)從台北到福岡後,能在東亞的範圍內,成為這樣的一個"鴻臚館"(鴻儒館)場所。
留言
張貼留言
Please leave your comments. I will read them in mailbox and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