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report 0516

今天有比較多時間整理論文資料,大部分都是過去不同課寫過的報告
這讓我發現我過去已經思考和做過的研究內容
質化和量化研究的比例大概是3:2

但是要有真正的突破或顯著意義,兩方面需要改進:
前者是對問題本質的了解和定義,後者是對統計方式的運用和去除實驗干擾的設置能力

我做過的問題,隨著時間過去,變得更加有探討意義和更加明顯。
因為時間本身也是一個讓問題成熟的因素,有時間讓我經歷不同的工作需求和考驗,我的問題,也就是formulation的定義會變得更好更有價值。

雖然我沒看過其他同儕的論文進度,但我可以理解過早定題目的麻煩就在formulation 和 立下假說來做測試 的能力還不夠成熟
回顧最近的一個確定的研究內容,是關於用眼動探討閱讀障礙的閱讀效率,再往後是synesthesia和multi-sensory input的訓練

不過當我往回看最初的筆記時,其實問題是[人是怎麼思考的,過程為何? 我如何步驟化,並在其中某個環節做強化訓練和 強行增加注意的提示,來達到最後的效果增強]
原來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人的邏輯思維過程是否能夠透過特定步驟訓練來變得更有效率?
之後才是透過什麼ˊ方式去加強學習的能力和關注的焦點

會有這樣的需求,其實是因為台灣的ˊ學生在學習外語(幾乎全是英語,但以我現在的情況,我想學韓語) 時,主要的動機和麻煩都是應付處理考試和學校的進度。
所以老師面對的其實是在不改變學校日程和課堂時間安排的情況下,增加考試分數的挑戰。
考試的方式幾乎不會改變,所以我們的研究內容有幾種,但終歸都會被考試的成績給量化,而這個評量研究學術價值的方式其實不太有意義,或者說,唯一有意義的似乎就是考試分數的提高。

這個分數的提高其實也只是暫時的,因為離開學校或那個學習的背景,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
真實世界的需求和挑戰,根本不是我們設定的那些研究框架和驗證方式,也就是研究其實是被導向一個根本不會改變的教學環境,去希冀分數的提高而已。
之前,或是學校畢業之後的發展情況,一點都不會被人們在意。因為有兌換未來資產的部分(考上好學校),就只有這段時間。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其實我老早就想到從人類思維的本質去探討,學習特定模式的過程和如何增進她。
有些人採取動機改變的增強研究,有些人研究學習歷程或學習風格,有些人專攻語音或語法等架構。

而我採取的是ontology (形上學架構) 和 synesthesia 的混合,並企圖以可以被準確量化的方式來測量效果。不是什麼學校分數,而是眼球移動的模式。
看到最早期的ˊ資料,會讓我發現其實我做了不少前導工作,在動機和環境上下努力,而後期卻變得要完全屏除這些努力和可以為結果加分的因素。

這是否表示我探討的問題,不能使用混合的方式來獲得答案? 
尤其在我的研究對象極度模糊和來源未知的情況下,即使我設計出了我要的app來測量獲得眼球移動的數據
也缺乏良好的研究對象範圍定義,就算他們都進步了,但這變得像是先射箭再畫準心。

我應該先處理這個問題,否則後面的再棒,都無法讓人信服我的研究對象有提供這樣珍貴的有價值證據。
這並不是無法解決,事實上,app的存在,某種程度就是會紓解這個問題。
我只是要想想看該怎麼讓他更有圈地的能力。



--
吳浩民 Howard Wu
政治大學英語教學所  102551020@nccu.edu.tw
您可以透過 https://db.tt/XtqMCbI  加入dropbox

我是Ptt以下三個板的板主,歡迎跟我討論這些話題
Battery, Browsers, Scenarist
或是有關Linux、自由軟體、電動車、英語教學、語言學、哲學、西洋文學

留言

Trans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