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跟昨天的文章有關係,因為成本和產業性質主導了其困難度,而要找夠格的writer,難度真的很高。昨天提到了台灣的本土中小企業,因為打不過就加入或直接收攤的關係,它們會用在technical writer的經費可以說微乎其微,最多能想到的就是偏向"美工、廣宣文案、外包翻譯統合"一類的為主,畢竟製造業已經外移了,開發的部分又沒有歐美日那樣有歷史和龐大資金。其產業仍然維持著製造業為核心的系統廠思維,就是把可有的組件重新組合安排加上一些小改動,以完成品販售的模式。這樣的模式在30年來受到巨大的挑戰,多數公司甚至早已放棄本業,透過政治手段把閒置廠土地炒高賣掉。
這種情況下,technical writer無法跟著開發小組走開發流程。而只有做完成品的廣告文宣或簡易終端使用者手冊。有些甚至淪為橡皮圖章的圖書館員腳色,就是負責歸檔和找舊資料出來,類似這樣的OCR(光學辨識)文件機器。
許多technical writer的職缺往往都壓低到四萬元左右的薪資。而許多外國人來到台灣,尋找工作的時候,往往會因為超高房租和極低的生活品質(不等同於便利性)感到無所適從。台北太吵太髒太壅擠,滿滿是小套房和違章建築,房間沒有陽台甚至沒有窗戶,緊鄰著主要大馬路的噪音和違停油煙。台灣人習慣占用公有地或住處的道路直接停車過夜,無論是機車或汽車,主要就是覺得我停習慣了有什麼不行。從絕大多數五樓公寓的設計來說,一開始就沒有預留任何停車空間,整棟五樓建築左右兩戶,一戶假設有兩台機車(很正常),路面不寬的巷內就得承受至少10台以上的當地居民,和一兩台當地汽車在佔用。
如果他們的母國,這個薪資是天花板的話,那麼他們還有可能會留下來一陣子。否則大多數台灣只是一個中繼站,很快就會回到母國或跳往其他國家。都可以從歐洲或美國移動到亞洲了,再往薪資肯給的日本或是新加坡也沒問題。實力強的還走得了,實力不怎麼樣的有一些就過得不是很開心。讓我覺得台灣虧欠了他們,好像給他們很差的印象。他們往往嘟囔著說: 美國的薪水是這裡的三倍! 這裡租屋/房價好貴! 而忘了台灣廠商,往往只是因為他們是外國人母語是英文或德文法文,下意識覺得他們就能勝任這份工作,忘記了這工作的本質其實是溝通能力和對已有資訊的邏輯推理、組織整合能力。台商的環境裡,外國人往往就在這樣的不被理解和文化矛盾情況下被孤立。也是很可憐。
試想,若四萬元在2021年的大台北地區,只是僅能糊口的程度,那麼任何新進的新血不就是得住家裏吃家裡的老本? 這樣的薪資和資歷,往往只能招到新鮮人,也往往是完全沒有足夠理工背景知識或邏輯思維的純文組生。他們也很快就會離開這行。在這麼低的成本下,沒有辦法留住人才在台灣,甚至是整個北部地區。看台灣最大的軟體公司 Trend Mirco就知道,要靠綁約才能留人一年半,但看起來汰換率應該是不到一年就離開台灣了。除了薪水以外,也跟專業職業生涯的發展規劃有關係。我們沒有對應的環境和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有辦法像是日本、南韓、美國一樣培養出本土的technical writer或專門的組織嗎? 很難,但我想要在台灣做這件事情,是因為我想讓這裡變得更好。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從合作的外國人視角發現,原來台灣仍有一些優勢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沒有的。我們只是習以為常,就像是路邊違停、滿街的改管噪音、隨處可見的垃圾和油煙排放。
日本有crestec,主打的是一站式,連商品拍照行銷、手冊列印放入產品紙箱都一起做了。
南韓有hansem (現在還改名叫做hansem global)
美國至少還有一堆類似trilogy這樣的,其實只是上包商的technical consulting公司(從世界各國找遠端工作者,但對廠商收取美國國內的費用)。
台灣的製造和研發整合能力,絕對是能夠培養出一個面向不同開發者的technical writing firm。
technical writing有很多面向,其中最專業的一環是和研發團隊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團隊的補師甚至是控球後衛,只是在台灣大家都把他想成"翻譯成英文"就好,所以總覺得外文系或乾脆歐美國家的老外最適合。那是因為我們在國際上的腳色和自身的產業研發能力,導致我們有這樣的錯覺和錯誤認知。也因為這個原因,外商來到台灣,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會英文的,而不是知道怎麼重組或提煉資訊的人。如果能從各種背景裡,篩選出這樣特質並經過BnosK的方法培訓或合作,也許就有機會能達到和現在完全不同的產品開發程度。
留言
張貼留言
Please leave your comments. I will read them in mailbox and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