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osK社長談願景和目標的差異

現在的社會氛圍很類似2005-2007的和我初作大學生時: 人人都沒有願景,領導目標也是短期或不實際的。即使有時節變化和年曆,卻沒有實際推進的感覺。

疫情後兩年,終於輪到科技業大規模裁員的開始,也很類似2008即將開始的次貸風暴,一切都很不樂觀,也看不到未來,沒人會相信多項物價上漲了整整200%。各國都想給房地產踩剎車避免經濟更大規模的通膨發生,但這已經是山雨欲來的社會轉型衝擊。過度都市化、過度工作好不容易透過疫情和遠端混合辦公,稍微有機會給新生代家庭逆轉少子化的崩壞未來,這時候又繼續加快缺人的崩壞過程。不是所有產業都能自動化,更不是所有自動化都能符合預期品質。 

2022年 台北 行天宮

目標和手段的混淆、願景的轉變是常見的事情,比如把舒服的房子或上下班當成是目標,而忽略了舒適是為了上下班的工作期間能產出自己覺得有價值的服務。即使一開始覺得現在的工作或生活很有價值,也不代表經歷一些真實世界的挑戰後,還會有一樣的想法。

2019年的時候,我從第三人的眼中看到了這種願景衝突。

來自印度的同事們,由於工作上的關係遠距離合作,而合作的背後成分複雜,彼此也有利害和一些成見存在。 有一些成見甚至我發現是挺奇妙且無厘頭的,不如說是國家加諸於個人的歧視世界觀。受美國影響比較深的我們,會覺得世界的中心是美國紐約,而他們仍覺得是英國倫敦。

印度籍的同事來自印度各方,彼此習俗差異很大,但他們卻對來自中國各方的合作公司帶有一種敵意感受。中國同事也是。來自香港的因為政治因素,或是來自上海的出身,更是加重了這種不信任感。但討論的時候卻要強調我們是"鄰居",中國和印度是鄰居。

以個人而言,即使是同一個國籍的居住和出身地都是相差十萬八千里,連鄰居都談不上。但因為公司的派別或國籍卻形成了新的綜合體概念。同樣使用中文的新加坡人,在面對台灣公司的專案時,因為文化和法律規定差異,不見得能完全理解。

印度人卻覺得中國、上海、香港、新加坡都是用中文的,怎麼會不能理解或不是一樣的,但事實上就是不同。這表示語言互通,但彼此的生活圈或法律、意識、願景都不同。不是地域差異而已,這些地方的人,對於東亞的想像和理解都不同。大多數的人即使出差,也不會想到要改變國家形象、國民外交或世界局勢。

我體驗到這種文化衝擊後突然發現在台灣的我們,有可能成為東亞商業的樞紐。即使現實狀況是大多數出逃中國的外商都選擇了新加坡或東京,但因為語言和地理、人文關係,在台灣的優勢是"可信、可變、可長久"。

這超過了以國家為單位的想像,直到最近才知道這叫做"後"-西伐利亞體系(Westphalian sovereignty),未來的地域人群政商劃分不再是現在對於國家的想像。那是17世紀的概念,到了21世紀已經行不通了。這種抽象的凝聚體,我首次在台灣發現了其存在。因為難民的歷史和世俗的心態,來到台灣的新舊移民都有這樣的想像,在避免戰爭的情況下,如何擴大長治久安和聯繫周邊國家文化的可能。即使有小國小民的思維弱點,但這種願意彎曲自己來成全大局的心態,似乎是東亞新的共識。在維護各自國界的現狀下,卻能繼續合作和深化文化信賴,刺激交流和產業發展。世界的梯度正在往亞洲傾斜,這已經不是誰來主導世界之爭,而是人們更願意去投資一個願景,讓自己可以是怎麼活得比現在有尊嚴和價值。

這種信賴或產業的多樣,在台灣是一種可靠的基礎,各行各業的technical writer集結起來,要能服務來自北美或因為外移跑到亞洲時區的先進國家的需求,是可行的。

這種的願景也要能吸引更多人參與才能實現。

因Technical writing是一種非同步的工作,特別需要專注和不受打擾的空間。從業者同時更要有高度的學習欲望、人群親和力、挖掘信息、重新組織或維護現有訊息架構的資訊能力。這在人群中不是很常見的一種特質,所以世界上的先進國家都在尋找能為其大公司效力的technical writer。Covid-19之後,更突破了地域限制的隔閡,企業才不想找冗員進辦公室。

過去工作的長官會希望我引薦同行,但我很快就發現我幾乎沒有認識同行。其中一個原因是這個工作因為產業的關係太過分散。很難找到平行轉過來的人。

探索答案的方法很多,但我太過習慣在過去別人的答案裡面尋找,認為這樣可以超前同輩或預知未來。經過這些年我發現最好的方式,其實是去為別人工作。才能看到自己在更大的世界拼圖下,肯定有更好發揮的位置。

 

我的今年目標是想把一些中小企業的這些seo或technical writing工作接下來,並能夠分派給各產業有經驗的writer做。我會帶頭做起,先了解業主的需求。承接這種不確定性。如果這是獵人協會,那麼勢必也都要有登錄這個行業的人們,所以就從登記同行開始吧。

另一方面,我想定期頻繁的發表一些關於技巧和technical writing趨勢的文章,讓人們可以聚集過來。把她想成是一本的免費周刊,並接受同行的有趣投稿和求職消息。我會分享一些國內外各公司此職位匿名求職的心得,並編號讓人可以查找。這些具體心得或工作內容的資訊算是有參考價值。

 

留言

Translate